深刻理解和把握“‘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

发布时间:2024-12-23 05:57:08 来源: sp2024122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和提出的要求,推进“两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1.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指明了方向。在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探寻救亡图存道路进行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的情况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行社会革命作为根本政治目的,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国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等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的历史实际与革命实际进行认真研究,强调这个“结合”是“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和“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等方面的内容。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强调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同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指明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不仅对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光明大道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第二个结合”延伸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与文化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第二个结合”更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尽管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诸多朝代的更替,但并没有阻断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世代赓续。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和血脉,在中国历史变迁的长河中历经磨砺却更加坚韧。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处于国势衰弱、文明涂炭的境地。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拯救民族危难,但都未能成功。直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同时,发出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的强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这就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重要元素,是中华文明独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同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体系相承接,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对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扶贫济困、安民富民的价值追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都是相契合、相融通的。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3.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如何使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是把握“第二个结合”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历史与时代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古代的郡县制、科举制等,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提供历史的资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手工制作、农业技术等,可以为当代中国科技创新提供历史的动力;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可以为当今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中国古代留下来的文化典籍,是记录古老中华文明的瑰宝,必须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勤劳勇敢的品格,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秉承“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观念,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厚德载物、义利兼顾为价值导向,以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为崇高追求,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着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撷取“亲仁善邻”“和而不同”的智慧,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突出特征,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推动中华文明在创新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既善于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借鉴有益养分,又积极推动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为丰富和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的关键之所在,立足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从而不断筑牢道路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光明日报)

  (作者:孙占元,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