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3:41:31 来源: sp20241127
未来我国铁路“黄金双十字”交汇点,苏州相城抢抓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机遇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的苏州、上海正加快融合。
从上海虹桥高铁站乘坐23分钟车到高铁苏州北站,再过一条马路,家住上海的李娜就坐到了江苏集萃功能材料研究所的办公室里,与苏州相城的同事们开启一天的工作。作为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李永勇的助手,她平均每周要在上海和苏州之间往返3次。
“我们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把学校实验室里取得的理论成果,拿到相城进行测试和验证。”李娜说。
像李娜这样“双城通勤”的高层次人才不是孤例。近5年来,苏州相城高层次人才增长超5倍,总量达3.48万人。在苏州高铁北站对面的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内,公司员工中85%为高端研发人才,硕博占比55%以上。
便捷的交通畅达了苏州和上海之间的人员流动,也带了更紧密的科技与产业合作。近年来,苏州相城通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环太湖科创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建设进程。
“黄金双十字”
背靠上海,无疑成为近年来苏州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最牛地级市”的苏州,2022年GDP为23958.3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6。苏州下辖的县级市也在《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前十中占四席,其中昆山常年稳居第一强县的位置。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苏州本身所处的长三角地区,高教科技实力雄厚,高校、名校很多;另一方面,苏州背靠上海,受益上海的溢出效应特别明显。苏沪持续强化的“同城效应”,也对两地交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苏州智加科技首席科学家崔迪潇博士介绍,从他苏州的家到上海虹桥办公室大概点对点耗时一个小时,这样去跟上海的同事或者合作伙伴交流的话,沟通效率也会提高。他说,不只是个人层面,从公司层面来说,沪苏同城化也能更好地吸引上海及周边其他城市的优秀人才,“比如我们公司大概每天有接近1/4的同事有往返苏州和上海的通行需求”。
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钮心毅教授等编写的《2022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地级市层面,苏州市与上海跨城通勤联系最为紧密,是流入上海市域及中心城区跨城通勤者的主要居住地。
区县层面,昆山市、太仓市和苏州城区稳居流入上海市域的前三。2022年,流入上海市域跨城通勤者的前三位居住地为昆山市、太仓市和苏州城区,分别占流入上海市域总人数的68.78%、12.95%、4.76%;上海市域流出通勤者的主要工作地为昆山市、太仓市和平湖市,其流出量分别占总量的56.21%、17.91%、8.06%。
作为紧邻上海的长三角城市,苏州正完善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对接上海。
2020年7月,沪苏通铁路开通,将苏州下辖的三个全国百强县——太仓、常熟、张家港编入了我国高铁“八横八纵”网络中,结束了“地无寸铁”的历史,也将三地划入到上海的“一小时城市圈”。
今年7月,苏州地铁1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并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双11”交会。苏州、上海这两座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实现了轨道交通系统的跨省市互联互通,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更值得注意的是京沪高铁苏州北站(下称“苏州北站”)的扩建。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提出到 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其中明确,苏州北站和上海东站、南京北站、杭州西站等是加快建设的II 型枢纽枢纽之一,也就是依托铁路主客站或城际客站等,紧密衔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三网”或多条骨干轨道交通线路,力促枢纽内任意方式间换乘最长行走时间不超过 3 分钟。
这个位于相城区的高铁苏州北站,是距离上海虹桥最近的地级市高铁站,建成后国家“八纵八横”大动脉京沪线和通苏嘉甬在这里交汇,形成“黄金双十字”。同时,苏州高铁北站还将是苏锡常城际铁路与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的交汇点,加密苏州与上海、无锡、常州、南通、湖州等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的城际联动,进一步实现苏州与虹桥枢纽、浦东枢纽、苏南硕放机场、禄口机场、萧山机场、以及规划南通机场一小时快速交通联系。
当前,围绕打造长三角国家级高铁枢纽的目标,相城正高标准推进高铁苏州北站扩容。苏州北站更重要的意义,是未来将与上海虹桥枢纽共同打造成为国家级高铁复合枢纽,进一步促进沪苏协同,缓解上海虹桥枢纽的压力。
2020年5月16日,“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建设指挥部”正式挂牌,标志着全新的“枢纽级”苏州北站,即将实质启动建设。高起点设计规划、高质量实施建设。“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将打造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沪苏一体化复合枢纽,成为空铁联运、站城融合、无缝换乘的现代化、综合性、智能型国家级综合枢纽。
2022年11月,通苏嘉甬高铁江苏段正式开工。作为换乘站之一的苏州高铁北站,也将在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铁路枢纽。
根据规划,未来苏州北站的建筑规模将达到近20万平方米,推动建成集车站集疏运体系、城市快速路网、轨道交通、主次干道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规模将由现在的2台6线扩大至远期的12台28线。目前,正同步推进集疏运体系,轨交7、10号线(苏虞张段)和2、7号延伸线加快建设中。建成后将比肩上海虹桥枢纽,成为长三角地区至为重要的综合交通中心之一。
相城区国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把“交通流量”转变为“发展留量”,是相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方向。 “高铁沿线的研发’小生态’共同勾勒出全省科创‘大网络’,未来将释放无限潜能。”相城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城将在高铁北站周边布局更多科创载体,加强和相邻区域、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扩大自身“朋友圈”,提升资源集聚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苏州市委常委会再次调研相城,要求相城要锚定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双中心”建设目标,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依托苏州北站打造立体交通网络,以会战姿态加快推进苏州高铁新城建设。
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交通互联、城市发展、区域融合,最根本还是经济一体化融合。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认为,上海大都市圈内充满自由流动的创新要素,最关键的是做好动能接力、产业接续、空间接应这三篇大文章。上海作为最大的“加油站”,要使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得以便利化流通,让兄弟城市通过上海“下海”和“出海”,让创新要素“流”起来,造就科技创新节点,使节点之间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进而组建起覆盖长三角领域的创新网络,拼接出符合总体利益的最优版图。
作为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702.06万辆和2686.37万辆,继续保持第一。
而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中,布局最积极、成效最显著的城市,多集中在长三角区域。这里聚集了上汽、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奇瑞、江淮、长安等众多整车企业,还有央广智能网联、国轩高科、科大讯飞、巡鹰新能源等一大批零部件重头企业。据统计,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量逾279万台,占全国比重超过40%,占全球比重达25%。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更是成为推动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也让拥有先天优势和广大腹地的长三角瞄准了机遇。
10月16日,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苏州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座代表中国举办该大会的城市。苏州市市长吴庆文说,作为中国首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城市,苏州以获准举办此次大会为契机,先后建设了一批示范项目,开放了一批应用场景,在中国智能交通领域走在了前列。
作为中国首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城市之一,苏州这些年先后建设太仓港智慧港口、S17苏台智慧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先导试点、交通运输指挥中心等一批示范项目,并开放了包括无人驾驶公交车等一批应用场景,在中国智能交通领域走在前列。2022年,苏州市智能车联网业务直接产值约370亿元。
在南天成路所在的苏州高铁新城,你可以看到各种智能驾驶汽车来回穿梭,这个临高铁而兴的区域,已集聚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超130家,涵盖智能驾驶技术解决方案、整车、雷达、测试、地图等30余个细分领域,汇集产业人才超5000人。当前,苏州高铁新城正全面推进自动驾驶场景建设,全域联动构建“点—线—区”联动共享的应用网络,打造车路协同、船岸协同的一体化生态体系,促进“车联网+”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苏州市智能车联网产业发展核心区,苏州高铁新城助力相城区获批江苏省首批车联网先导区、江苏省首个数字交通示范区、江苏省首批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对于智联网联汽车的目标,苏州相城定下了路线图,即以苏州高铁新城为核心,围绕“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灵活的网”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全力以赴、平地而起打造一座“智驾之城”。
2018年4月,苏州高铁新城与智加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智加科技中国总部落地苏州高铁新城,双方携手探索智能驾驶的“无人区”;同年,打造智能驾驶大脑的Momenta也将总部迁入苏州高铁新城。
今年3月,由日产出行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的无人驾驶Robotaxi体验项目——日产出行e23正式开启测试运营。自动驾驶小巴、智能环卫、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成功实现,服务场景覆盖各类车辆共计超600辆,无人公交线路总长超20公里。此外,观光车、巡检车、路面检验车等车型的应用场景也在谋划布局中。
目前,苏州高铁新城已建成智能网联测试道路250公里,拥有目前国内唯一可为L2级车辆提供“5G网联式L4高级别自动驾驶”服务的智能网联道路。同时,部署有超1100套路侧设备,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可为辖区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常态化运营提供保障。(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