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成果落地开花

发布时间:2024-12-22 00:18:09 来源: sp20241222

原标题:让科研成果落地开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对此,我深有感触。

我是做石墨烯材料的,以前在高校做这方面的研究。这几年,从事石墨烯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工作后,我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实验室里的成果,离产业落地还差着一段距离呢!

不仅仅是我,这也是许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状况。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要转化落地,还需继续往前走——进行可行性验证,提高规模化、工程化程度,最终实现产业落地。而这个环节,目前是最薄弱的。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近年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我们与相关企业建立“一对一孵化”机制,并与北京大学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构成“三位一体”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这种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下,我们实现了从基础研究、规模化制备到产业落地的快速发展,一些成果已应用于地铁、卫星等领域。

近年来,“卡脖子”问题广受关注。“卡脖子”的根源究竟在哪里?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以及对科技领域的调查研究,我提出了关于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的提案。我认为,我们不能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思考,应深入研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创新土壤、人才评价机制等问题。

我建议,在建立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等众多研发平台的基础上,应着重从体制机制设计上布局产业落地环节。这是科技成果走进市场的关键所在。以国家实验室为例,可探索类似于“一对一孵化”的企业捆绑机制,依靠企业最终让产业落地。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两种组织模式:一种是拥有自己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企业家的单一利益主体的科创企业模式;另一种是政府主导的、由多个利益主体构成的创新平台模式。企业是“一台机器运转”模式,而创新平台是“多台机器协调运转”模式,操作难度和效率完全不同。我们需要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和科技工作者,我将继续为科技创新鼓与呼,更加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为更好地助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记者陈海波采访整理)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