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花的芬芳”浸润心田

发布时间:2024-11-23 19:01:44 来源: sp20241123

来到乡村,修缮过的古建筑诉说着乡土文化的悠久,新建的村史馆承载着村民们的集体记忆;走进城市,街道转角处的艺术空间展示着现代艺术的感染力,博物馆丰富多样的展陈诉说着城市的历史与未来……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总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延长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开放时间、向基层选派专业文化干部和文化工作者18.7万人、《只此青绿》《新龙门客栈》等热剧点燃群众的剧场热情……日前文旅部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数据和现象反映出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公共文化机构应如何更好承担责任,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如何拥抱新技术、迎接新趋势,优化文化产品体验?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打开思路 文化服务功能更多元

11月1日约下午4点,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门前,人们排起了长队。他们并不是在等待入馆参观,而是在等待主展馆华夏古乐厅即将开场的音乐会。

去博物馆听音乐会?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许多文化场馆可以见到。它们在发挥职能的同时,不断探索自身文化服务功能的边界。钟、瑟、骨笛等乐团主要乐器,都是在河南博物院古代乐器文物展品的研究基础上复原的。在这场演出中,观众不仅享受了美妙的音乐,更听见了历史的回响。华夏古乐团年均600场的演出是河南博物院探索文化场馆多元服务功能的实践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针对不同观众群体,河南博物院还推出主题研学、公益讲座、文创活动等不同项目,让博物院成为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熏陶、获得文化体验的综合性公共文化场所。

同时,马萧林坦言,文化机构的服务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向青年群体靠拢。博物馆中,年轻人的身影无处不在,约“搭子”逛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年轻人的这些行为无一不展现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知识渴求。文化机构应更重视年轻群体的诉求,为其打造学习、社交、生活的空间,助力年轻一代树立文化自信,为他们提供面向世界、拥抱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撑。

在江西省南昌市经开区,文化的种子正以“孺子书房”为载体,播撒在公园、社区、乡村、企业等区域。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师范学院教授程丽芬介绍,孺子书房是南昌市公共图书馆向基层延伸的举措,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阅读空间,基本位于人口密集或人员流动大的区域,方便群众借阅书籍。孺子书房在保留传统阅读体验的同时,还开展数字化建设,提供电子图书、自助借还书、智能导航等服务。程丽芬认为,孺子书房作为公共阅读空间,能满足群众获得信息知识的基本文化需求,同时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居民归属感,进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文旅部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合理规划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文旅部门打造了近4万座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马萧林建议,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公共文化机构,还可以注重传承历史与启迪未来的引导,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公众提供定制化、品牌化服务。

新风引领 文化产品体验更优质

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功能日趋多元化,满足了更多群体不同的文化需求,提升了服务群体覆盖面。“量”扩大了,“质”如何提升?新技术正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劲引擎,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场景,给人们提供了更多体验方式和选择。

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通过虚拟影像打破原有天幕屏障,实体舞台布景与数字延伸景观无缝衔接,三维建模、动态捕捉系统和音频修复技术的结合,再现了梅兰芳盛年的舞姿身段和唱腔魅力;在江西于都,历史剧《长征第一渡》采用360度机械液压舞台,可翻转升降,同时模拟雪山、草地、大渡河等历史场景,再现那段历史;在湖北武汉,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的演出在一艘轮船上进行。当观众进入码头,身份便切换为“船客”……走进剧场,不难发现声光电等技术手段为舞台艺术添彩早已不是新鲜事,随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运用于舞台表演中,越来越新的沉浸式设计理念将观众吸纳为舞台表演的一部分,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数据显示,中国沉浸产业消费市场规模已达927亿元,投资规模上升至1006.3亿元,总产值达到1933.4亿元。“观众体验至上!”《知音号》相关工作人员伍迪认为,不论有多少新技术、新理念,沉浸式演出都要在充分考虑观众感受和需求的基础上去施行。同时,她还认为,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从业者要及时自我更新,努力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使演出具有持久生命力。

除了演出团体,众多博物馆、科技馆也在利用新技术、新理念赋能文化服务体验。走进中国漕运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180度巨幅投影卷轴与沙盘模型的创意式组合,呈现多感官的体验,以具象而有震撼力的方式,还原漕运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原貌。船型互动桌让参观者体验与历史的互动,参观者可选择触发点,随心探索自己想了解的内容。

“相比平面化图文数据的简单展示,这种自由探索的方式给参观者带来了更强烈的沉浸感。”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观察到,来到漕运博物馆的不少参观者会反复体验馆内数字化互动项目,感受现实与历史交织的神奇。郭媛媛认为,博物馆本身具备展示的空间,新技术能帮助其实现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二者空间的叠加,为参观者创造了一个“在时空上很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人们对历史的感怀、对当下的珍惜、对文化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公共文化机构可以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利用新技术、引入新理念、学习新方法,为公共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使人民群众能够在享有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时,获得更佳的体验。”郭媛媛说。

跨界融合 文化消费形式更丰富

今年上半年,我国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经营收入近6.5万亿元,同比增长7.5%。数据折射出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劲头正盛,人民群众可通过文化消费,体验和享有不同类型文化与不同产业相结合的成果。

近年来,不少游客因为昆曲、评弹爱上了江南,因为川剧走进了成都宽窄巷子,因为《我的阿勒泰》而奔赴大美新疆。由此可见,文化为市场赋新、为产业赋能、为旅游赋美的功能正在不断显现。

“文化与旅游业有天然的贴近性。人们出行旅游既是为了放松身心,也希望能感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风貌。文化和旅游业深度相融,能更好地相互促进。”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团长金不换向记者介绍,他一直在进行将豫剧表演送入景区的融合探索。今年,他和演出团队走进驻马店金顶山风景区、淇县纣王殿景区等。每一次演出,都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看。他认为,景区里的文化演艺活动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非遗在景区展演能促进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同时,金不换在调研实践中注意到,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还存在投入不够、品牌效应不足等情况。未来,金不换和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编排更多适合在景区演出的剧目。

今年全国两会时,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在行李箱中塞满了盲盒、文件夹、摆件等敦煌文创。作为一名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人大代表,他希望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敦煌文物“活化利用”的力度。

汪万福介绍,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以自主研发为基础,同时尝试跨界合作,在探索中强化品牌建设、丰富产品形态、拓宽消费市场。截至2024年年初,敦煌研究院研发家居、文具、玩具、服饰等品类文创产品千余款,在售产品600余款。

“我们希望参观过敦煌的游客因为这些产品而记住它,没来过的朋友能因为文创产品而产生对敦煌的兴趣。”敦煌研究院文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创产品是敦煌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和弘扬传承敦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消费者认识敦煌、了解敦煌的重要窗口。采访中,汪万福也表示,文创作为一种兼具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的产品,应注意文化表达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

郭媛媛分析,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呈现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一是线上线下的融合;二是文化消费需求的个性化。这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近年来,以游戏为代表的文化数字产业异军突起,值得关注。“如游戏《黑神话:悟空》,仅是出场的陕北说书,就在两分钟内获得千万的观看量,更不用说后续网络空间关于西游文化的讨论,以及蔓延到线下‘跟着《悟空》取景地打卡古建筑’的活动。”郭媛媛认为,应当鼓励研发更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责编:郭思邈、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