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7:02:58 来源: sp20241216
青岛西海岸新区沿海一线景色 图片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宣传部提供
青岛西海岸新区金沙滩 图片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宣传部提供
【美丽中国万里行】
坐落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有着309公里绵延曲折的海岸线,2129平方公里陆域和5000平方公里海域相互辉映,赋予了这里独特而浪漫的滨海风情。
漫步于蜿蜒的沿海栈道,看碧海蓝湾、沙鸥翔集,很难想象,这里曾因布满大大小小的养殖场和交错纵横的看护棚,而很难走近大海。
自2016年开始,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通过持续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强化陆海统筹的“城、湾、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在大力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蓝色海湾显真容
大海明明就在眼前,走过去却要七拐八拐折腾好半天——这是多年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台西头村村民肖圣金的生活日常。“海边被渔民私搭乱建的小养殖场占满,周围还乱七八糟地搭满看护棚,想要亲近大海得一路‘披荆斩棘’。”肖圣金回忆说。
“以前新区的海边存在私搭乱建、盗采海砂等现象,挡住了去海边的路,‘近海不亲海’让市民们苦不堪言。”曾任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的朱科感慨道。
2016年,围绕拆违建、清岸线、调项目、修慢道、植绿化、保文化六大任务,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始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养殖户的拆迁问题是行动的一大难点。“我跟养殖打了半辈子交道,池子拆了这不是断我活路吗?”刘振朋曾是新区薛家岛街道的养殖大户,对拆迁政策一度很抵触。
为减少拆迁改造对百姓生计的影响,青岛西海岸新区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养殖户等沿岸经营者,给足补偿,且积极引导扶持大家转岗就业;预留出海码头,为渔民提供更便利安全的出海环境;配套发展旅游业,拓宽增收渠道……
“蓝湾整治启动后,落户新区的项目在规划审批前必须考虑对海岸线及海洋生态的影响。尽管限制多了,来的项目却没有少,质量反而更高,大家都看中了生态改善后的发展含金量。”曾任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拆迁保障部部长的刘良表示。
周末的凤凰山公园,露营基地里帐篷林立,市民们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这里过去被规划为高档度假酒店,考虑到项目会破坏原有海岸线环境,阻挡市民亲海视线,我们按程序终止建设并进行拆除,建起现在这座生态公园。”朱科说。
据悉,自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新区共清理岸线130公里,拆除海域养殖池600多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220万平方米,蓝色海湾渐露真容。
综合管控有“天网”
“徐书记,又巡逻呢?”“是,刚看完一圈!”暮春四月,沿着风河晨跑的人不少,同样早起的,还有正在巡湾检查的徐强。
作为湾长,徐强每周要进行一次巡湾,主要负责垃圾清理、雨后水质监测、管控入海入湾排污等。
“有一次,我巡湾时发现风河入海口附近的河水浑浊,赶紧拍照上传到智慧化巡湾系统App。”徐强说,系统后台收到消息后即刻联系了排水公司,经过溯源排查,发现有一处污水管道破损,导致污水冒溢排放至入海口。
要想把沿海一线治理好,就要把入海河流治理好。据统计,青岛西海岸新区共有大小河流46条,其中入海河流20条。纵横交错、水系相通的河流一旦遭到污染,势必影响海湾水质。
“新区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在海湾,由湾长对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负责;在陆地,由河长统筹协调城管、水利等部门,确保水质达标排放。”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西海岸新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向东说。
据田向东介绍,目前全区共有像徐强一样的镇街级湾长19名,区级、镇街、村(社区)三级河长1507名,湾长制与河长制联动后,真正实现了每一米海岸线或河道都有人管,有效解决了海湾反复污染难以根治的问题。
但湾长制虽好,湾长也不可能时刻守在河边。如果出现紧急污染状况,怎么办?在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西海岸新区分局生态执法智慧监管指挥中心,记者找到了答案。大屏幕前,工作人员调出实时监测画面,不同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水质数据和水体情况一目了然。
“通过生态环境智能遥感监管平台,我们可以对饮用水源地和入河(入海)排污口进行智慧监管,同时不定期开展无人机精准航拍巡查,收集排污口的现场照片和视频等数据,让黑臭水体和非法排污行为‘无处遁形’。”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西海岸新区分局前湾环境管理处业务一科负责人鲍德强说。
在鲍德强看来,创新智慧海洋管控模式,就相当于织起一张海洋综合管控的“蓝色天网”,不仅提高了执法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大大减少了监管盲区。
综合施策之下,位于西海岸新区的灵山湾获评全国首批美丽海湾,30公里海岸线全部被打造为公众临海亲海岸线,亲水步道、观景平台、休憩驿站和视觉通廊等一应俱全,形成一套政策引领、长效监管、科技支撑、民众参与的海湾整治“灵山湾模式”。
倚绿生“金”带来惊喜多
临近傍晚,平静而广阔的海面被落日的余晖镀上一层金黄,海风轻拂,芦苇摇曳……置身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岛,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心旷神怡。
作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前不久,灵山岛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出炉:经测算,2022年灵山岛的GEP(生态产品总值)为59474.45万元人民币。
“作为生态资源权益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算结果将用于开展产权交易,为创新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拓展延伸生态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积累资金、探索经营开发路径模式,也为山东乃至全国海洋海岛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新样板。”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锋介绍。
如此高的生态产品价值,从何而来?“除了推进家庭清洁能源取暖改造,我们还积极开展碳减排激励机制试点、燃油车‘零进岛’、太阳能路灯照明全覆盖等项目,逐渐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实现自主负碳。”李锋表示,下一步将把持续减碳、负碳的理念贯穿于海岛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让岛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负碳与价值转换带来的惊喜变化。
同样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还有与灵山岛隔海相望的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据悉,这片占地1300公顷的湿地,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的固碳能力不容小觑,累计可减少72万吨碳排放量。
“这些减排量经国家核证后,就可以拿到碳市场进行交易。银行以碳市场当日价格为依据,以湿地减碳量的远期收益权为质押,测算出贷款金额。”青岛西海岸旅游投资集团金凤凰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晓龙透露,作为唐岛湾湿地的运营管理方,2022年企业获得了一笔2000万元的低息碳汇贷。
“拿到贷款后,我们主要用来清理整治海域垃圾和湿地滩涂,还有一部分用来对岸线护坡、堤坝、人行道板、游乐设施等进行提升改造,2023年共修复堤坝和护坡5000平方米,绿化提升10000平方米。”谈及款项的用处,黄晓龙如是说。
以改善生态环境换取资金,再以资金反哺生态环境持续提升,青岛西海岸新区走出了一条倚绿生“金”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不仅如此,新区还是全国首批、山东首个获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区市,全国首家自然碳汇研究院亦在此落地。在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上,新区以当地的海洋碳汇项目抵消活动中无法减排的821吨温室气体,实现了“零碳论坛”。
“我们将继续聚焦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区实践。”田向东对此充满信心。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通讯员 陶雯雯)
(责编:代晓灵、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