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带村民念好“产业经”

发布时间:2024-12-01 00:49:42 来源: sp20241201

  跟黄瓜较劲 让村民受益

  驻村第一书记带村民念好“产业经”

  从驻村第一天起,第一书记郑勇便和黄瓜“较上劲”。昔日,一根根黄瓜曾让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北于村的村民们拔掉穷根;如今,延续30余年的老产业重焕生机,走上了科技路,秀出了时代范儿。

  两年前,和大多数驻村干部一样,初来乍到的郑勇经历了最初的茫然和瓶颈期。尽管长期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工作,实打实的驻村经历对郑勇来说却还是头一回。

  “当时心里一点没底,根本不知道接下来的两年该怎么干。”郑勇回忆,当地村民的方言仅能听懂一半,给工作开展带来不少障碍。

  不了解,就一户户走访;不明白,就虚心向村干部和村民请教;听不懂,就走街串巷主动找村民聊天。慢慢地,郑勇琢磨出了门道。

  全村2800多个大棚,户均两个,多是单打独斗的散户,缺规范、少标准,种出的黄瓜品质难以保证。“唯有产业真正发展,才能打牢乡村振兴的基础”——这被作为工作主线,被郑勇郑重地写在工作日志扉页。

  当时迫在眉睫的是,如何破除村民思想上的“藩篱”,让大家看到大棚升级实实在在的好处。在郑勇的努力下,不久,北于村的村头,一座最新高标准的保温棚拔地而起,黄瓜产值和品质翻番。

  在这一示范带动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扒掉”自家的小拱棚,建起了现代化的保温棚。看到这一变化,郑勇的心里终于“有底”了。

  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然而,相关技术知识的匮乏、滞后同样制约着产业的发展。经过郑勇的努力,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大学、省物联网协会等专家被邀请到村里举办田间课堂32期,指导产业发展,争取新型技术、品种示范项目两个,培育高素质农民100余人。

  “以前黄瓜有了问题,只能去找相邻瓜农打听,可以说是病急乱投医,如今我们也有了专家老师,有什么问题随时请教,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都有很大提高。”村里的黄瓜种植大户谢瑞雪感慨道。

  他将培训课堂上学到的最新知识现学现用,将微粉喷药机引入日常种植,5分钟便可完成一亩地作业,而之前人工喷药需背35斤药水、工作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

  面对村民种瓜卖瓜的现状,郑勇深知,要想增加黄瓜产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势在必行。一方面,为了保证品质,在育苗上做文章,引入农业产业项目,全村新建7个育苗大棚,每年可生产800万株苗;另一方面,引入加工企业,投产黄瓜汁生产车间,做产品深加工。

  两年来悄然而变的,还有在北于村扎根20多年的蔬菜交易批发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黄瓜批发市场,当地菜农和各地批发商汇聚于此,新鲜的黄瓜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出。

  郑勇将大数据首度引入该市场,从之前的人工交易,到如今全部实现数字化,各类交易数据、物流数据、检测数据等全部建成云计算数据库,不仅实现码上交易,还可进行码上结算和码上追溯。2022年,这个市场服务瓜农1.1万余人,年交易量2.5亿斤。

  “原先日交易量100万斤黄瓜,交易时长在5-7小时左右,现在引入了大数据系统和应用无人地磅,2-3小时就可以完成交易,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该市场负责人郝伦见证了市场的巨变,在他看来,瓜农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减少了被坑骗的风险,还能从大数据的解读中得到价格预测、科学种植等方面的指导。

  在产业发展中,村支部引领带动力也在逐渐增强。

  通过整合片区内10个村级合作社,成立沂南县蔬香瓜甜镇级联合社,联合3家涉农企业,辐射4000余名菜农、8000余个蔬菜种植大棚,提供育苗、种植、销售、深加工全链条服务,由此打造支部领办合作社2.0版本。

  北于村党总支书记程立杰做过粗略统计,这两年通过全村黄瓜产业的迭代升级,村集体收入由21万元增至100余万元,瓜农户均年收入增长30%。

  对郑勇而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两年间,他始终坚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硬化道路、整修广场、安装路灯……通过整合衔接各类乡村振兴资金,在补齐人居环境短板上下足功夫。同时,他在营造文明乡风上求突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完善村规民约等制度;建立“积分超市”,探索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由此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乡村振兴干部领航工程、头雁培养工程等在这个鲁南村庄一一落地,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得以不断壮大,26岁的年轻村支书程立杰也在一次次外出参观学习中开阔了眼界,不断成长。

  两年来和郑勇一起奋战的日子让程立杰难以忘怀:“这两年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村里更美了,村民更富了,党支部班子凝聚力也更强了,村民认可度更高。郑书记的任期马上要到了,我们是非常不舍的。”在更多村民眼里,郑勇早已被当作“我们村的人”。

  回首两年的驻村经历,郑勇眼中最大的收获,“是补上了基层这堂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亲历‘五大振兴’如何一一落地,和战友们一起努力擦亮‘第一书记’金字招牌,这将是一生的宝贵财富”。(记者: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