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圆桌会】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安全

发布时间:2024-11-15 18:54:53 来源: sp20241115

  本期主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是助推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潜在巨大发展红利的同时,其不确定性也会带来诸多全球性挑战。理论圆桌会集纳近期专家学者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安全的相关文章,与大家一起学习。

  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朱定局撰文表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更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利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加快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推广,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要求我们加强研判、统筹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全面增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人工智能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产业变革,不断培育新增长点。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要加强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强化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约束和治理,坚决打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仿冒他人身份实施诈骗、影响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违法行为,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

  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传播生态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科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玉宏认为,近年来随着算法推荐、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不断发展,国外传媒领域对人工智能的探索运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传媒业进入智能时代,媒体智能化正在重塑国际传播领域的原有生态。

  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新闻行业,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机器人写作与算法分发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新闻内容的生产模式,从信息采集、内容制作、产品分发、呈现形式到用户参与模式等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产生剧烈变化。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写作者对传播效果进行预判,以便更好地决定选题,或协助选择最佳表达形式。

  激发通用人工智能“头雁”活力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绿色化双转型的主要引擎,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撰文指出,我国应在数据要素领先,算力、算法跟跑的现状下,高度重视夯实人工智能底层技术与基础软件,营造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生态,加快推动应用落地。

  文章认为,营造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要对算力、算法、存储、网络、安全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集成,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创新等工作,一体设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优化应用场景,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防范人工智能风险

  经济日报刊文提及,人工智能在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引发隐患和危机。对此,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以富有前瞻性的有力举措,管控好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各类风险。

  一方面,要推动技术进步。针对人工智能的模型、算法、数据、隐私和应用等风险和安全威胁,加强安全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安全技术研究,推动关键技术应用,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技术体系,是有效管控人工智能风险的关键。这是一个需要各个层面通力合作、集智攻关的长期工作。在社会层面,网络安全龙头企业可以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的同时,加强数字安全人才培养,规范技术标准、测试标准和应用规范,增进数字安全的国内外交流合作,以技术创新引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

  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管理。不久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施行,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法草案在提速,各种专门立法也在积极探索。我国正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在贡献中国智慧的同时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话语权。在实践中,对发展中的问题应及时回应,充分发挥处于实践前沿的企业、行业组织的作用。主管单位要与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以及公众建立广泛的合作和沟通机制,以有效引导企业和行业组织进行自我监管,发挥科研机构协助监督和识别潜在风险的作用,帮助公众提升人工智能风险防范意识。

  (人民网 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