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0:06:24 来源: sp20241227
走近东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
时钟嘀嗒:潜艇兵的似水流年
陈泽生 丁斐煜 本报记者 向黎鸣
水面之下,一艘潜艇正隐蔽航行。
柴油机舱里,下士郭威紧盯着设备运行状态。狭小的舱室,只有机器轰鸣声充斥在耳边。
“换更!”时钟的指针指向12点,下一更的战友来到舱室接替他的工作。回到兵舱,郭威拿出笔记本,一字一句记录着出航的感受:
“我在方寸战位守望深海。这里没有阳光,也没有月色,让人仿佛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只有一圈圈不停转动的时钟,告诉我时间的流逝……”
钟表上的时间刻度,是这群潜行于深海的潜艇兵,感知时间的唯一媒介。钟表不仅提醒着他们“今夕是何年”,也见证了这群潜艇兵成长航迹的寸寸光阴。
祖国大地早已夜幕深沉。此刻,高悬的明月,寄托着亲人的思念。在那片遥远而不为人知的海面下,一群潜艇兵正驾驶着潜艇默默前行。他们用一分一秒流逝的时间,标定了成长的速度、潜行的深度、守望的长度,在寂然无声的流年里,谱写着一曲曲为国卫海的青春乐章。
成长时刻
成长的航迹,是由一个个坚持的瞬间接续起来的
那一刻,舱段兵杨鹏没有犹豫,接过杯中的水一饮而尽。
这是一次特殊的“潜艇兵成长礼”。首次执行远航任务的艇员们整齐列队,精神抖擞。杨鹏跟战友一起饮下从深海中抽取的水。
对于这群年轻的官兵来说,这是庄严而难忘的一瞬间,是他们被认证成为一名合格潜艇兵的重要时刻。
仪式结束,杨鹏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入伍前,杨鹏向往影视作品中戎装加身、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下定决心来当兵。然而,第一次来到战位,他就感到抑制不住的失落与沮丧:“这么狭窄的地方,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杨鹏拿着卡尺丈量了一下,自己所处的空间只有0.3平方米。他的心情瞬间跌到谷底。
“你所经历的彷徨,是许多潜艇兵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只要修剪去心里的枝杈,就会发现,成为潜艇兵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看着迷茫的杨鹏,某部门长田禾源讲述起自己的经历。
那时,田禾源刚刚毕业。同学们有的驾战舰驶向远方,有的随“鲲鹏”振翅翱翔。他的军旅生涯却在幽深的水下延伸,每天听着嘈杂的机器轰鸣,眼前尽是闪着冷光的钢铁管路。
因为不熟悉管路,田禾源有许多专业操作内容要靠班长手把手教;和战士谈心,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刚说两三句就冷了场……这样下去,怎样才能真正融入潜艇?田禾源心中充满困惑。
某天,田禾源无意间看到一份许多年前的管路图。工整的字迹、清晰的图解,印在微微泛黄的纸张上——那是老班长们集中学习技术知识时,一笔一笔细细描绘出来的。他忍不住问起画过这张图的老班长,当年身处封闭环境,与家人音讯隔绝,生活条件又那么艰苦,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坚持下来?
“当时就想着多学点知识回来,不辜负组织和国家的栽培。”老班长说。质朴的话语蕴藏着满腔赤忱,仿佛一束光,照亮了田禾源的内心。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一名合格的潜艇兵。
从那以后,田禾源一有时间就钻舱室、爬管路、练操作,身上总是沾满油污。为了弄清仪器设备工作原理,他把不懂的问题都记录下来,一个个找人求教。熄灯后,田禾源常常独自在学习室找资料、翻笔记,直到凌晨才休息。寒来暑往,田禾源爬遍潜艇的每一个角落,摸遍潜艇内的每一根管路,变成小有名气的“潜艇通”。
“选择成为潜艇兵,就是选择了寂寞与艰苦,选择了坚守岗位、担当使命。”后来,田禾源带着杨鹏来到军史馆。一张黑白老照片引起了杨鹏的注意——一群潜艇兵笑着看向镜头,因为远航时间太长,他们脸上已长出浓密的络腮胡。
图片下方,是马克思的一句话:“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透过泛黄的照片,杨鹏似乎懂得了潜艇兵的苦与累,也懂得了这份苦累背后的满足和快乐。一颗沉寂已久的种子在年轻的潜艇兵心中悄悄萌芽。他开始花费更多时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跟上其他战友。终于,杨鹏如愿饮下了那杯象征着成长的水。
那次远航,某设备发生故障,作为值更官的田禾源立即带着杨鹏等战友一起排除故障。官兵们钻进角落,手动更换重达百斤的设备,直到凌晨3点才处置完所有故障,身上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
“一起唱首歌吧!”
“好!”
“红旗飘舞随风扬,我们的歌声多嘹亮,人民海军向前进,保卫祖国海洋信心强……”闷热的舱室里,歌声飘荡。
成长的航迹,是由一个个坚持的瞬间接续起来的。那一刻,杨鹏的内心波澜万千:“对于潜艇兵而言,成长或许就在一瞬间,也永远是进行时。前方还有很多风浪,需要我们用每一刻的成长去面对。”
勇敢时刻
就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们经历了关乎生死的考验
那次训练,让下士钟明申第一次认真思考“生与死”的含义。
逼仄的舱室漆黑一片,身处潜艇内部,作为舱段兵的钟明申感觉双腿像是灌了铅,一步也无法挪动。
这是一次损管操演。按照以往惯例,钟明申只需要拿起工具,找到“漏眼”并堵住。可是这一次,当熟悉的警报响起,潜艇内灯光瞬间熄灭,黑暗中,钟明申感到心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一时间,他不知道脚步该往哪儿迈,大脑一片空白。
“啪——”就在这时,一束微弱的灯光传来,原来是班长娄公亮准确摸到“漏眼”。在班长身后,其他战友已经把装具准备齐全,开始有条不紊地操作。
没过多久,“漏眼”被堵住,“险情”顺利排除。钟明申慢慢缓过神来,跌跌撞撞地回到自己的战位。
“如果真的航行在茫茫大海,与舱室一壁之隔的海水控制不住压进潜艇内,下一秒,我们可能就要直面死亡。”那天总结时,娄公亮一脸严肃地看着钟明申说。
这一刻,钟明申真正明白了,自己看似狭小的战位,承载着全艇官兵生命的重量。
近年来,他们反复组织官兵进行“关灯”后训练。“不是因为摸黑操作有多难,而是要让年轻官兵在黑暗中也拥有足够的勇气,能迅速调整心态,找到自己的战位。”艇长说。
告诫年轻战友时,娄公亮也回想起自己曾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瞬间。
那一次,潜艇刚航行到某海域,水流突然变化。暗涌之下,潜艇随时有掉深的危险。那一刻,娄公亮甚至以为自己“回不去了”。
就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们经历了关乎生死的考验。远航结束,当娄公亮再次打开手机,电话那头传来孩子的啼哭,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掉落。
一级上士杨学亮忘不了,几年前那次惊心动魄的远航。
舱内,所有人员有条不紊地操作,各项数据都显示潜艇航行情况正常。突然,正在操舵的杨学亮忍不住惊呼出声,打破了舱内的宁静——潜艇深度计的指针不受控制地向下跳动!“报告艇长,潜艇掉深……”他焦急地喊道。
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艇长迅速判断险情为遭遇海洋内波掉深,先后下达一连串口令。艇员们精准处置,以最快速度控制潜艇状态。
杨学亮记得,在那个千钧一发的瞬间,他脑海中只剩下一声声口令,双手条件反射地依令而动。后来,他登上讲台,向新兵们讲述这段经历。有人问他:“那一刻在想什么?”
杨学亮没有马上回答。他转过身,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了两个字——责任。
“当时没空想生与死,只想着抓紧一切时间和全艇战友一起调整艇态,保证正常航行。”杨学亮告诉新兵们,只有具备无惧生死的觉悟和魄力,才能拥有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有一天,你们也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你们的经历也会成为别人听到的故事。”看着一张张青涩的脸庞,杨学亮说。
守望时刻
水面之下,那份对家与国的爱愈发清晰
军史馆里,陈列着这样一封请战书——
信笺陈旧泛黄、笔迹苍劲有力,“誓死保卫祖国”的文字下方,一个个用鲜血按下的红手印引人注目。许多年前,该支队两艘潜艇临时受命、千里挺进,奔赴某海域执行任务,谱写了潜艇兵捍卫海疆的英雄赞歌。
当官兵们回望前辈的慷慨以赴,他们看到了对国与家的赤诚,看到了对心底信仰的坚守。
如今每次执行战备任务时,艇员队都会组织官兵手写家书。
一次出海前,一级上士庞金财的母亲和两个孩子相继住院。任务需要他,纵使心中不舍,他还是毅然跟随潜艇出发。
大洋深处,庞金财给在医院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妻子写下一封封家书。虽然信件无法邮寄,这个书写牵挂的过程,却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远航归来,休假回家,庞金财一眼就看到妻子抱着孩子等待的身影。他把自己在深海中写下的家书郑重交给妻子——
“亲爱的,很抱歉没能照顾你呵护你。母亲住院了,两个孩子在生病,我心里很愧疚,希望你不要生气。咱们一家人的分开,是为了更多家庭能够团聚。”
看到庞金财因长期不见阳光、日夜颠倒而憔悴的脸庞,妻子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我只会心疼你,孩子们也会为爸爸而骄傲。”
水面之下,那份对家与国的爱愈发清晰。对于许多潜艇兵来说,近乎一成不变的日子里,一封封寄托深情的书信,成了寂寞岁月中温柔的注脚——
他们有的写给年迈的父母,“爸爸妈妈,不要挂念我,深海大洋中,我愿做一名守望者”;有的写给深爱的妻子,“原谅我匆忙告别,期待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和你还有我们的宝宝重逢”……
从军史馆里的请战书到一封封家书,单薄的纸页跨越了时空,将赓续的精神信念串连在一起。
“父亲,儿子在这里学会了担当,懂得了责任。您放心,我一定会值好每一更次,坚决完成组织赋予我的一切任务!”漫漫航程中,二级上士童彪在家书里对父亲承诺。
作为舱段班班长,每次远航,潜艇上的一个微小异响都会牵动童彪的神经。管路渗水,他常常第一时间发现并迅速“包扎”;零件受损,他总会拿着扳手,钻进潜艇的角落更换……
“即使是小隐患、小故障,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都可能影响整个任务顺利完成。”狭小舱室里,童彪总是拿着手电筒一遍遍检查。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管路,那些交错纵横的仪器设备,是他的责任,也见证他内心不变的守望。
“每次提起笔,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又想起肩上的军人职责,我的心情总是很复杂。”童彪感慨道。一茬茬潜艇兵坚守在水面之下,每一刻的守望,都是把家国铭刻于心,把生死置之度外。
又一次潜航归来,天气晴好。潜艇的升降口完全打开,新鲜空气顺着舰桥垂流而下,抵达潜艇的每一个角落。官兵们扬起笑脸,迫不及待地登上码头。稍作调整后,他们又要开启下一次远航。
写下属于我们的岁月诗篇
-二级上士 裘超越
作为一名声呐兵,“听声判形”是必备的基本功。然而,刚刚走上战位时,听着耳机里传来五花八门的声音,源头时近时远、方位错杂变换,我总容易顾此失彼,往往听了这个忽视了那个,记住这个又遗漏那个……
工作上的挫折,让我越来越失落。就在这时,班长看出了我的心思。
那次谈话,他没像往常一样跟我探讨业务,反而突然问起我:“听说你入伍前喜欢写诗,怎么来部队后就不写了?”
“感觉没啥能写的,这里的生活太千篇一律了。”我摇了摇头,回答道。
班长想了想对我说:“要不就写写你的战位,写写你觉得枯燥的生活吧。”
听从班长的建议,我拿起了笔,一字一句倾诉着心中的苦闷。渐渐地,心海掀起了波澜——我想起了入伍时的初心,想起了身边可爱的战友,想起了“军人”这个称谓所承载的光荣与梦想。
自那时起,我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有规律地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工作。那一个个文思泉涌的瞬间、一行行真情流露的诗句,也成为我枯燥深潜中的精神寄托。同时,我也下定决心努力精进业务,时常向班长和技师请教,一有机会就多听多练。很快,我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一名合格的声呐兵。
出海期间,写诗成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潜航的时间很长,闷热潮湿的房间里,长时间戴着耳机捕捉信号,我能感到汗水顺着发梢滴落。那些声音落在耳畔,或许只是一声海豚的低吟、船舶的鸣笛,甚至是海浪的翻滚。潜艇向着深蓝挺进,在纷繁嘈杂的声音中,我一次次辨别那些转瞬即逝的关键信息,将心中的希冀与梦想寄托于笔下,渐渐不再觉得水下的生活只有艰辛枯燥——
“一入大洋别苍穹,千涛万涌不孤愁。征程号令耳边唤,但期浮归伴群鸥。”
那段时光里,我和战友们一次次战风斗浪,一次次排险克难。潜艇上,望着时钟指针划过的一圈圈刻度,我仿佛看到一茬茬潜艇官兵将青春年华奉献于深海。我们行驶过的每一寸光阴,都是这段岁月诗篇中的金色词句。(解放军报)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