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8:01:58 来源: sp20250107
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 (欧阳易佳)记者从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获悉,近年来,通过全面实施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入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黄河流域全流域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497座,803家工业园区建成1053座集中污水处理设施,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占比由2011年69.8%提升到2023年91.0%,跻身优质水体行列,提前实现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2022—2023年黄河干线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支流劣Ⅴ类断面由2011年的36.4%到2023年实现清零。
流域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开展大面积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毛乌素沙漠90%以上重新披了绿装)等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入黄泥沙从1960年前年均15.92亿吨减少至2000年以来的年均2.42亿吨。黄河下游河床从过去不断淤积抬高,数千年来首次逆转为河床下切,创造了历史奇迹。
生态流量监控从无到有。逐步推动对水利水电工程下泄生态流量管控,河湖生态流量指标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用水管理实践逐步深入。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改变了过去过度取水、干支流频繁脱水断流状况,主要支流基本生态基流得到一定恢复。干流连续24年未断流,有效缓解了下游水生态系统恶化的状况,入海水量呈逐步恢复态势。
流域生态系统不断改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积极推进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6 处,划定羌塘—三江源区、祁连山区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积极实施三江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恢复等重大工程,流域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24%增至40%,植被“绿线”向西北移动约300公里。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一湖两海”等重点湖泊保护治理修复工程,底栖生物由38种增加至130多种;三江源地区藏羚羊、藏野驴、秦岭地区大熊猫和朱鹮等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由1992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2022年的373种。
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沿黄省(区)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既要看到成绩、总结经验,也要清醒认识到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依然任重道远、面临挑战,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上述负责人表示,现阶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依旧面临新旧动能转换和发展转型升级难度大,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流域内部分地区污染严重等问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将继续携手同行、戮力同心、勇于攻坚、共绘未来,坚决让黄河流域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好,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责编:乔业琼、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