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3 00:30:15 来源: sp20241213
让农遗赋能乡村振兴
—2023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纪实
记者 张震宇
秋色宜人,瓜果飘香。10月19日至21日,2023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在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农遗所在省及地方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以及多位农遗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如何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同期,与会人员还围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使用、“农文旅+数字化”多元融合发展、“政府+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企业”等合作联动机制开展专题研讨,交流经验、互学互鉴。交流会由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和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办。
引领农遗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声音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宽城满族自治县碾子峪镇艾峪口村,漫山遍野的板栗树呈现青黄相接的色彩,地上密密散落的板栗壳,叙述着刚刚过去的丰收盛景。秋意虽寒,但刚出锅的炒板栗温热软糯。当地村民在薄脆的外壳轻划一道,再稍稍用力挤压,板栗便完整爆开,露出油亮的果实。“看吧,根本不用嗑,宽城板栗就是这么好剥。”村民笑着说。
对板栗,宽城人不只会吃,更会种。“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在2014年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宽城人世代延续的栽培方式下,板栗修剪下来的枝条粉碎做成菌棒,埋于树下生产栗蘑。树下养鸡,鸡饿了吃青草,馋了吃害虫,排出粪便还能作为有机肥营养栗树。林间点状种植油葵,吸引害虫到油葵上取食,减少对板栗果实的危害……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种既有利于维持林下土壤肥力,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式。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中国古老农耕智慧的写照。作为拥有辉煌农业文明的古国,我国创造了多姿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和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这4项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19项,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之光再次闪耀于世界农业文明的星河。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FAO于2002年发起的倡议,中国积极响应倡议,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已走在世界前列。强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梯队建设、完善监测机制、搭建横向交流平台、启动实施“专家+遗产地深耕行动”、发起“农遗良品优选计划”、组织开展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征集活动……中国不断健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引领农遗事业更加规范、良性、高质量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不断提升自身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水平的同时,还持续加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此前,中方借助南南合作等项目支持并联合FAO举办了系列高级别能力建设活动,截至目前,已为9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高级别管理人员和专家提供培训。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放眼世界,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走出去,鼓励各遗产地与世界其他相似类型遗产地‘结对子’的方式,加强横向经验分享交流,共同提升遗产管理水平。”
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
当前,极端气候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等种种挑战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人们意识到,存续千年的传统农业所蕴含的可持续、环境友好、生物多样性的农业要素,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更深远的智慧。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为农民提供了粮食和营养保障,也促进了传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小米在敖汉旗有8000年的种植历史。“有很多品种之所以能传递到今天,是因为他们在抗逆性、抗旱性、口感,还有抗鸟食等方面有优势,所以保护这些传统品种非常有意义。”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徐峰介绍,为了挽救濒危消失的传统农家品种,他们开展传统农家品种入户搜集与整理工作,共搜集品种218个,并建立起传统品种保护基地。今天的敖汉小米不仅得以延续,还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在发挥生态功能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我们要继续确保‘以鱼肥田、以稻养鱼’山地生态循环农业的本源传承。”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鸣君介绍,“青田人所创造的‘以鱼肥田、以稻养鱼’的稻鱼共生系统,不仅大大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使生态平衡得以保证,又能实现稻鱼双丰收”。
约300年前,人们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发现了铁观音茶种,今天的安溪已是闻名世界的“铁观音之乡”。在安溪,茶文化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仅有斗茶和茶王赛,而且有茶艺、茶歌、茶舞、茶诗词,在婚嫁、敬老、祭祖等领域还有着不同的茶俗。“丰富的茶文化底蕴,曾让安溪铁观音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来自福建安溪的遗产地代表自豪地说。
目前,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均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他们呈现了中国茶发展演变的风貌,为世界认识和理解中国茶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让农遗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是系统性的、活态性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相对其他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更为复杂和困难。
关于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在讲话中表示:“要把握平衡,让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既要保证遗产的关键内核不变,也要结合新时代需求不断改进提升和创新性发展。”
当然,农业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需要一支既熟悉历史文化,又顺应适应现代进步要求的人才。在工作交流会上,来自安徽省铜陵市的青年企业代表程陵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铜陵白姜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其种植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程陵与妻子一起返乡创业,立足铜陵白姜,结合互联网思维和文创设计,发展起手工腌制姜、姜米酒、姜茶等多种产品。程陵说:“我的妻子本身就是非遗传承人,面对古法种姜、制姜非遗文化的断层以及失传,我们决定返乡创业。我们的团队之前都是从事不同行业的‘90后’,我觉得正是创新思维以及跨界思维,让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可能。”
除了保护与发展,如何更好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保障农户的利益分享与激励等问题也是与会嘉宾们热议的问题。
据评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遗产地农产品品牌增值近30%,对当地农民的直接收入贡献率接近40%。对于如何将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伦总结了分组研讨意见,他表示,农业文化遗产标识的统一有助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宣传与推广,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并明确标识的管理使用规范。
对于农民而言,农业文化遗产是赖以生存的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蕴含农民的智慧,也应当反哺农民。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叶明儿提出,各遗产地要创新“利益共享”模式,在通过分红、保险等模式保障农民的利益的同时,也应为农民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支持、技术上的帮助、市场上的开拓。
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委员会研究员李先德认为,助力遗产地农民持续增收要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赋予农业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要推动全链条开放,打造农业文化品牌,支持高效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务实有效做好农遗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推进农遗的国际交流合作,探索现代农业背景下的农遗可持续发展道路,将遗产地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间,使农业文化遗产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农民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