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新语)

发布时间:2025-01-07 10:18:06 来源: sp2025010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两个重要途径。思政课程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而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是思政课程的拓展与延伸,体现了“大思政”的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思政构成了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课程思政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还激发了大学生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决心;课程思政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助于大学生应对压力和挑战,从而保持一颗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心灵;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深入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当前形势和未来规划,从而加深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基层单位人才需求的理解;课程思政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鼓励青年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学生需求进行持续创新。

课程思政要植根于国情。学术研究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课程思政同样要引导学生在深入实际中了解国情。这就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持续优化和提升,使大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深入理解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比如北京交通大学的《管理运筹学》课程将运输问题与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工程伦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思政应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价值观的浸润塑造,都应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爱。这就要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目标,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课程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与思政的叠加,而是两者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案例学习、实习实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应深化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覆盖面、质量和效果,致力于培养时代新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9日 14 版)

(责编:李依环、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