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4 03:24:23 来源: sp20241214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率先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近十年全球增加的森林面积1/4来自中国;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均属世界第一……
美丽中国,生态之美无处不在。在“行”中,看见“进”的中国。今年5月,人民网启动“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在绿水青山间探寻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看山之变,绿满青峰绘新卷。
20世纪90年代末的“靠山吃山”,和如今的“靠山吃山”,有何不同?漫步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答案尽收眼底。
“大家都说余村好,余村吃得好、住得好、环境好,但是余村的山水更好。”春林山庄业主潘春林告诉记者,原来之前靠的是“采矿挖山”,如今靠的是“绿水青山”。
—— 观水之变,碧波荡漾映蓝天。
从高空俯瞰青海东部,一条羽状水系蜿蜒而走,流过金银滩草原,一路向东纵贯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至甘肃入黄河。
“湟水河流经的地方水利资源丰富,全境4%的土地,养育着青海近2/3的人口。”北川湿地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马子翔介绍,西宁以三川一水为纽带,通过治水治污治废治理生态,打造多形态丰富安全的水系格局,让西宁人民的母亲河,变得水清岸绿景美。
—— 察林之变,林海茫茫添生机。
8月的塞罕坝,林海苍翠连绵,绿草如茵铺展。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高原荒漠。
一群平均年龄24岁的创业者们,前往塞罕坝栽树。“风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潘展平说。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塞罕坝青山变金山,林地变宝地,森林覆盖率达到82%,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 赏田之变,稻香四溢绘丰年。
白山松水间,吉林黑土地“保卫战”,还在继续。
“我们提出‘梨树模式’,提出保护性耕作,要保护水和土,就是要去向大自然学习。”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
近年来,吉林创新“梨树模式”,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一片片高标准农田建成,汇聚好一年“丰”景。
—— 眺湖之变,清波粼粼映日月。
从码头到江豚湾,从“靠江吃江”到“倚江护江”……驻足岳阳君山华龙码头,眼底所见,是一幅水清、岸绿、滩净的生态画卷。
“冬季可以观鸟,夏秋可以看江豚。”岳阳市君山区芦苇总厂居民周辉军说。在这里,群众自觉当上护水人、护鱼人、护鸟人,打造了岳阳“三张生态名片”。
—— 望草之变,绿野无垠织锦篇。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部大青山脚下的敕勒川草原,彩蝶纷飞,牧歌悠扬。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砂石遍布的荒滩,土壤沙化、一片荒芜。
“从废弃地到风吹草低见牛羊,靠的就是‘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的近自然修复方案。”蒙草集团讲解员王婷婷说,修复后的敕勒川草原多种植物、动物陆续回归,干草产量、固碳量、释氧量均提高近12倍之多。
—— 见沙之变,固土防风绿带延。
草色青葱传花信,苗木万顷荡绿洲。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绿交错,无数草方格顺着广袤沙丘的起伏蔓延至远方。
“天上无鸟飞,地下不长草,下决心把沙漠治理了,就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思想。”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王有德说。60多年来,三代白芨滩治沙人扎根一线,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
(责编:王仁宏、高雷)